燒光積蓄種豆、被農民罵神經 科技新貴變農夫,豆漿4倍價照樣熱賣

國人愛吃豆製品,但國產大豆產量不到食用市場的2%。前竹科工程師陳光鏡與妻子蔡慧璇,兩個農業門外漢,如何收服彰化鄉親與多家餐廳,讓更多人知道本土大豆的好?

田野勤學-陳光鏡-蔡慧璇-國產大豆-自然農法-淨零碳排-永續台灣夢

家有四寶的陳光鏡(右)與蔡慧璇相信,種大豆和教孩子一樣,順著個性就能長出最好的樣子。圖片來源:謝佩穎攝

 

5月中旬,天氣濕悶,走在彰化北斗的田埂間,眼前儘管同樣是一片翠綠,但細看田裡作物,竟不是北斗特產的香菜、冬瓜和包心白菜,而是幾十年來從未有人種過的大豆。

毛茸豆莢有如串串耳環,垂掛在當地農民陌生的植株上。大豆當然不是徒生,而是來自青農陳光鏡與蔡慧璇夫妻檔之手。

大豆是黃豆、黑豆跟毛豆的統稱。2016年,兩人創立品牌「田野勤學」,以自然農法種植大豆,在農民協助下,從7分地一路種到9公頃,如今黃豆與黑豆合計年產量約10公噸。

不只種大豆,他們還加工製作豆腐與豆漿等豆製品。儘管產品價格高出市場均價數倍,仍收服在地鄉親與多家餐廳,更吸引不少觀光客慕名而來,讓彰化縣政府農業處同仁嘖嘖稱奇。

 

田野勤學-陳光鏡-大豆-自然農法

在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吳昭慧副研究員的建議下,陳光鏡選種豆香與乳香味平衡、適合加工再製成豆腐和豆漿的高雄10號黃豆。

 

第一年就花光積蓄,被罵神經

陳光鏡原在宇能電科技擔任後段封測營運資深經理,作為公司草創時期就在的員工,他原可領不錯的薪水安穩做下去。但工作做了8年,他與在健保署工作的妻子不禁開始思索,人生是不是有另一種選項?

 

「待在科技業,看產品一代換過一代,賺錢雖快,但感覺沒有根基,」陳光鏡解釋,工作壓力大,也很難從中找出意義。他們開始思索,有什麼產業是可以從零開始打造基礎,依循原則一代代做下去。

農業吸引了他們的注意。他們發現,農業是「One for all」,秉持好的陽光、空氣、水和土壤,一個簡單原則就可以應萬變,而且做愈久,經驗愈豐富,能真正打造百年事業。夫妻倆因此四處走訪各地農場,最後決定以自然農法種植大豆。

選大豆,是因為他們知道國人愛吃豆製品,但國產大豆產量始終偏低,希望能為提高糧食自給率盡一份心力。


陳光鏡

 
  • 出生:1982年
  • 現職:田野勤學執行長
  • 學歷: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
  • 經歷:宇能電科技後段封測營運資深經理
  • 淨零成效:使用自然農法種植大豆,每年黃豆與黑豆產量共近10公噸
  • 淨零心法:
    1. 多吃在地/
    減少進口運輸的碳足跡,也促使供給者投入提高我國糧食自給率
    2. 支持小農/農糧生產者生存不易,可多購買小農產品以支持鼓勵

種苗改良繁殖場助理研究員曾一航與研究員郭宏遠曾為文指出,台灣在1960年代,大豆栽培面積一度近6萬公頃,產量超過7.5萬公噸。

60年過去,國外基改大豆挾低價優勢,逐步侵蝕國產大豆市場。儘管近年台灣大豆栽培面積與產量緩步上升,但去年種植面積與產量仍分別僅有3303公頃與4820公噸,只有榮景時的5%、6%。

選自然農法,是想找出對土地與生態友善的做法。「你看那邊黃一塊,非常明顯,」陳光鏡指著遠處一片新種大豆的土地,提到植物可以明顯反映哪些土壤因為過去噴灑太多農藥與化學肥料而「生病」。

 

田野勤學-陳光鏡-大豆-彰化

陳光鏡期待,當更多人吃本土黃豆,才能吸引更多農民與生產者投入,讓國人能用最近的距離,吃到最好的食物。

 

兩個門外漢投入挑戰難度頗高的自然農法,實作過程處處艱辛。

「我們其實第一年就把錢花完了,」蔡慧璇佇立田中,說得輕描淡寫。

考量投入人力與消費需求有限,前3年他們都只種了7分地。為了推廣,他們邀請更多生產者加入,免費提供耕地與種子,而且種出的大豆還能跟他們換豆漿與豆腐等製品。條件雖然優渥,但是當北斗農民聽到是種大豆,而且還不可以用農藥,往往把他當作神經病。

直到一位來自苗栗後龍的農民葉政佑來訪,才讓大豆產量出現關鍵變化。

 

科技業SOP種豆,控制期程

回憶初次與葉政佑見面,陳光鏡記憶猶新。葉政佑當時帶朋友一起來,細細地從種法問到後續銷售,口氣充滿不屑,最後才妥協答應試種200公斤。

「過了一季,大豆快採收時,他晚上9點多打來我家說要過來,」半夜11點,葉政佑帶著同樣是農夫的父親從後龍驅車趕來,興奮地將200公斤大豆放在地上,告訴他,「你這方法可以喔。」

反應會這麼大,是因為自然農法,真的說服了葉政佑一生務農的父親。

可行不是偶然,因為陳光鏡已摸索出一套種豆的系統性做法。

他把在科技業學到的做法應用到種豆:不採用過去農民帶新人的方法,要大家「跟著做就好」,而是設定好標準作業流程(SOP),如不噴農藥後幾週要除草、種下去幾個月要灌水等,一如半導體行業的員工訓練。

 

有SOP的另一項好處,是可以控制農夫們的共同生產期程,壓低成本。農民盡可能同時播種、同時交貨。「如果分兩批收到貨,請後端處理廠處理就是兩次成本,」陳光鏡說,這麼做還可以確保豆子品質趨於一致。

「台灣需要更多像這樣的智慧農夫,」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盧虎生直指,農藝系之所以有「藝」這字眼,是因為農業不是傻傻投入就好,是一項需要反覆琢磨各種組合的藝術。

因此,台灣也許無法有李登輝時期說的10萬農業大軍,但應該努力培養3萬或5萬現代化農業大軍。尤其近年氣候變遷等各式衝擊與變化出現,新一代農夫能否善用數位化程度高的優勢,快速蒐集資訊,進而做出因應,「rethink and redesign」(重新思考與設計)是一大關鍵。

 

愈來愈多餐廳不惜高成本選用田野勤學的豆製品,圖為FaFa食舖的豆腐料理。

 

4倍價豆漿,鄉親搶著買

盧虎生認為,田野勤學另一項重要意義,是為台灣留下多元品種,一如留下香火。

陳光鏡黃豆選用高雄10號,豆香乳香風味均衡,做豆腐和豆花都適用;黑豆選用台南3號青仁黑豆,具青草清新氣息。因此除種豆外,他們也投入豆漿、豆腐和黃豆麵等豆製品生產。

過去他們直火煮豆漿,80公升豆漿從消毒、殺菌、冷卻等,每個環節細細走過,往往就耗掉一天時間。為提高效率,他們搭建工坊、聘請煮漿師,改為蒸汽煮漿,產品深獲好評。

 

為兼顧品質與效率,田野勤學特地搭建工坊與聘請煮漿師製作豆漿與豆腐。

 

有別於傳統菜市場一大袋豆漿賣20元,田野勤學的豆漿一瓶就要90元。價格差近4倍,仍吸引北斗鄉親搶購,民眾還為此成立豆漿購買Line群組「豆鄉田」。

產品能獲得鄉親熱烈迴響,陳光鏡提到,這代表民眾認可與了解為何本土黃豆值得這個價格。

他坦言,進口基改黃豆若採用相同製法,喝起來風味不會差太多。但正是因為珍惜本土黃豆,煮漿仔細、用料也重,濃度高於市售3倍,口感既清爽又醇厚。

「只有他們家的豆漿沖出來的豆花狀況最好,」台中「有火鍋」創辦人陳尚彣舉例,手沖豆花作為店裡一大特色,當初花大量時間奔走,為的就是尋找濃度夠高的豆漿。試過十多家,最後才在田野勤學找到完美豆漿。

 

田野勤學-陳光鏡-大豆-有火鍋

田野勤學能穩定成長,有賴地方民眾與附近餐廳支持。圖為田野勤學團隊與陳尚彣(左1)討論豆製品風味與顧客回饋。

 

不只豆漿,從豆腐、味噌到黃豆麵,有火鍋的所有豆製品都來自田野勤學。儘管豆腐價格是市場5倍,陳尚彣仍堅持選用,獲得顧客大量好評。

「很多人的願意才能成就不容易,」陳光鏡不習慣別人叫他老闆,認為只有眾人支持,田野勤學才能走到今天。他也期待,當更多人吃本土黃豆,才能吸引更多農民與生產者投入,讓國人能用最近的距離,吃到最好的食物。

一如影響他甚深的生態廚師所提出的口號,要「一口一口把台灣的好吃回來。」

 

【更多精彩內容,請購買《天下雜誌》41週年特刊「永續台灣夢」】

(責任編輯:黃韵庭)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